那些谈糖色变的人,防的是什么

时间:2024/1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复方乌龙散 https://m.39.net/disease/a_9325544.html

前不久,#男子晒控糖一年身体变化#登上热搜,网友直呼“这不仅是减重20斤,更是年轻20岁”,抗糖话题也再次引起人们热议。

“要抗老先抗糖”“要瘦身先戒糖”。当下,“控糖”、“抗衰老”、“减肥”之风席卷全国。但从外在回归到身体内的代谢,更应该警惕的是“控糖”与糖尿病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关联,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纷纷开启控糖之路,就是为了不让糖尿病“提前”找上门。

被忽视的大多数

在公众的普遍印象中,糖尿病是一种中老年病,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能力减退等,发生2型糖尿病的几率就会增高。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4种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占比超过90%。需要了解的是,糖尿病与生活环境相关,而且一旦患上就无法治愈,随着年纪增长和患病时间延长,还可能引发心脑肾眼并发症。因此,它也被认为是人类健康的第二杀手,地位仅次于癌症。

而我国糖尿病人群有多大?中医院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李光伟教授表示,我国近年来的几次全国性调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为12%左右。加上血糖正常但胰岛素水平高、或空腹血糖高但餐后血糖不高、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高、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轻度升高但是尚未达到糖尿病的糖尿病高风险人群,我国高血糖人群达到全体成年人口的47%之多。

这就意味着,有相当多一部分人并不知晓自己有糖尿病或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究其背后的原因,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分析,首先是糖尿病本身在早期阶段症状隐匿,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血糖已经异常,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其次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的,但体检往往只进行空腹血糖检查,但这种情况下,只有一部分患者被筛查出来,还有很大一部分糖尿病高风险人群就会被漏诊。

图/图虫创意

另一方面,如今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在导致越来越多不到30岁的年轻人,甚至是学龄阶段青少年和学龄前儿童,也成为糖尿病患者。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教授表示,很多来门诊就医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是年轻人,他们大多是因不良生活方式,如加班、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等,导致慢性疾病找上门。

“这些年轻人大多是以症状(比如:头疼、眼睛模糊)来看病,而不是以疾病来看病,但往往血糖高且没有明显症状,而且胃口还会特别好。”孙宁玲就曾碰到一位高血压的女患者,身体看起来很健康,她自己觉得特别有劲儿,吃得很多,不注重饮食控制,结果几年后就发展为糖尿病,“一下身体就不好了。”

因此她建议,不要等到身体有明显疾病症状才去就医,比如体形肥胖并常有饥饿感要及时就医,有可能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抵抗。所谓胰岛素抵抗常常跟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当你本身有肥胖问题,但经常容易饿并伴随心慌,这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而长期性的胰岛素抵抗,就会导致血管功能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形成高血压。当然,孙宁玲也表示此时及时干预治疗,是可以逆转这种情况的发生。

因此,及时发现这些还未被确诊的“被忽视的大多数”,将糖尿病阻挡在伤害来临前很关键。

从“大庆研究”到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CDPP)

所有的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糖尿病亦如此,但预防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发生率,甚至扼杀在萌芽,不让其发生。

这其中,健康生活方式被认为是糖尿病防治的首要选择。

30多年前,我国已故潘孝仁教授领导了从大庆开始的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简称“大庆研究”),李光伟曾是该研究团队的主要成员。这项从年到年间进行的研究是全世界、也是中国最早的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糖尿病的研究。它首次证明积极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李光伟团队继而做了30年的随访,进一步证明预防糖尿病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减少死亡风险。”

在大庆研究之后,国际上很多研究不但重复了大庆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预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现,还发现降糖药物中的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和α-糖苷酶抑制剂也对糖尿病有预防作用。

但如今再回顾当初的大庆研究,李光伟教授不无遗憾地表示,“积极的生活方式固然有效,但研究组同时也观察到,在大庆研究的第一个六年期间,大概有一半人的生活方式干预未能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在美国和芬兰以及其他世界各国的各民族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说全世界都在讨论药物和生活方式联合干预的可能性。”

图/图虫创意

年7月,在默克的支持下,由李光伟、纪立农、孙宁玲、张力辉教授主导设计及实施的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CDPP)的研究论文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发表。这项随访两年、针对多人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相比,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17%)。

李光伟教授同时解释,“在年轻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或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转化为糖尿病的风险可降低30%以上,在BMI>25kg/m2且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前期人群中,可降低47%患糖尿病的风险。”

“我们希望能做一个‘初始联合’,就是在血糖异常的最初阶段就给予生活方式+二甲双胍的联合干预治疗,而不是等到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无效后,再使用药物或药物+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因为那样高血糖的时间就会延长,错过干预治疗的关键时期。”李光伟表示。

二甲双胍是目前全球广泛应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已经应用于临床60余年,“目前在未出现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是唯一具有心血管风险下降证据的降糖药物,且此获益在44年随访研究中依然存在。”纪立农教授补充说道,药物在降糖的同时,也能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

同时也是医院原高血压病房主任的孙宁玲教授也表示,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就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经验中,降压药和降糖药二甲双胍的联合,可以协助血压下降和体重下降,也能够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这对于不能通过运动来改善血糖的老年群体尤其重要。”

了解风险,了解应对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即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所有的改变,都要从“了解”开始。

就像很多人总是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慢性病,身边患有糖尿病的人也似乎未受影响。但事实上,糖尿病一旦患上就无法治愈,会随着年纪增长和患病时间增加,可能引发各个器官的衰竭,甚至造成眼底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甚至失明,严重的糖尿病足甚至可能造成患者截肢。

提高公众对于糖尿病的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至关重要。纪立农教授建议,体检时,建议增加血糖监测项目,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在医院就诊时,有条件可以进行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可以帮助更多患者及时发现血糖异常,及时接受治疗。尤其对于年龄超过40岁人群、体型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爱久坐,不运动人群等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做进一步血糖检查。

孙宁玲教授则提出,凡是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都会接受医生的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家族史问询,当空腹血糖在6.1mmol/L以上同时有超重和肥胖,我们都会给患者给予一个完整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包含空腹、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的血糖和胰岛素的检测,观察患者的血糖和胰岛素的分泌过程来最终诊断,必要时还要结合内分泌、心内科、营养师、药房等多学科医师协助诊治和疾病管理。

图/图虫创意

《健康中国行动(—年)》中提出,到年和年,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糖尿病治疗率、糖尿病控制率、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率持续提高。在科学合理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之外,建议能够和药物治疗协同预防糖尿病和并发症的发生。

而从一线治疗规范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也不断明晰,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一线治疗,且若无禁忌证,二甲双胍应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中。

另一方面,李光伟、纪立农、孙宁玲等专家也在不断跟进,推动糖尿病治疗向糖尿病预防的关口前移,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从而希望改变患者被糖尿病伴随终生的命运。李光伟后来还提炼出一套健康生活方式方法——“”生活方式,即一星期运动五天,晚饭后不吃东西,不喝甜饮料,肥胖人群每顿饭要减少一两粮食,一周只能外出吃饭一次,一天要吃一斤蔬菜。“你要了解,好的生活态度才是健康生活的保障,否则也谈不上预防和管理了。”

与此同时,国家、社会、专家之外,企业也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疾病科普及防治提供应尽之力。今年是默克进入中国的90周年,在这90年间,默克中国一直在持续探索提高疾病防护意识、预防和管理的新方法,包括提升大众的糖尿病科学管理意识,以及推动药物创新、提升药品可及性等,来惠及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正如默克中国此前所倡导的,预防糖尿病是一项重要也必要的事情,但如果已经患上糖尿病,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范化治疗,糖尿病患者也能享受健康、美好、有尊严的生活。

通过这样从上至下多种方式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esdel.com/jbzd/140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