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涛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在药店,经常有病友问,这两年我血糖控制得挺好的,为什么一些并发症还会加重?甚至一些病友说还会出现新的并发症呢?其实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高血糖代谢记忆”效应。 一、什么是高血糖代谢记忆 糖尿病患者若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即使后期采取一系列降糖措施使血糖降至较低水平,仍有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高风险,这种现象被称为血糖的“代谢记忆”效应。 很多糖友不明白“代谢记忆”是什么意思,打个形象的比方——患了糖尿病,血糖居高不下,身体的各个组织,就如同泡在糖罐里一般。若只是暂时泡一泡,那不会有问题。当糖罐不在,被泡过的组织便会很快复原。然而,如果泡的时间太长,身体的组织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坏掉”了。这时,即使加以控制,使血糖恢复正常,让血液不再“甜蜜”,可对组织而言,应激已经产生,“变坏”已进展到了不可逆的阶段。此时,即使血糖达标了,身体的组织、器官还是很容易“闹事”,即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会大很多。 为避免血管在糖罐中泡得太久而被泡坏,一旦发现血糖水平异常,就要尽早开始降糖,这将使病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获益。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及时把血糖控制好的病人,即使以后血糖控制略松一些,以后合并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也比那些未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控制血糖的病人低。相反,如果在早期不注意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对身体的损害将长久存在甚至是无法弥补的。 二、避免糖代谢记忆的措施 1、定期检测血糖 虽然“代谢记忆”已经得到明确证实,但是很多早期糖尿病人大多数没有自觉症状,待到出现“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小便多、体重减轻)症状时,已不是早期了,且部分患者已经出现了相应的并发症。所以,要想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糖尿病,不能跟着感觉走,要及时定期检测血糖。 40岁以上的人至少每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有糖尿病家族史及糖尿病的高危人群,30岁左右就应开始每年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特别对于Ⅱ型糖尿病患者监测餐后血糖能及早发现血糖异常,为早期治疗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2、制定好控糖目标 对于年纪轻、病程短、预期寿命长、没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人而言,他们的心血管不容易“出问题”,也不太容易出现低血糖。因此,应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使他们的血糖尽快降至标准内,不要让组织及血管长期泡在蜜罐中。如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 但对于病程长、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或老年人来说,降糖太快、太强烈,容易诱发低血糖并导致不良事件。因此,他们要实现的血糖标准就得放宽些,用更长的时间来实现血糖达标;血糖也不用降至过低,如空腹血糖在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2毫摩尔/升以下,也是可行的。 3、新诊断的Ⅱ型糖尿病必要时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 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很高的时候,胰岛功能受抑制,但当糖毒性去除以后,胰岛功能可得到相当程度的恢复。所以清除糖毒性对B细胞功能的保护非常重要的,在高血糖阶段,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使血糖达标可以更好地解除糖毒性,诱导长期病情的缓解,强化治疗后1年内仅生活方式干预即可控制血糖的患者百分率达到45%~51%,同时患者的B细胞功能有明显改善。 4、二甲双胍为治疗一线用药 在口服降糖药物中,二甲双胍可改善血脂谱,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有助于延缓或改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利于防治糖代谢记忆,是目前Ⅱ型糖尿病治疗的首选和全程药物,若无禁忌症和不耐受,应一直保留在各种Ⅱ型糖尿病治疗方案中。 二甲双胍最佳有效剂量毫克/天,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其中和胰岛素促泌剂(格列类)、GLP-1受体激动剂、DDP-4抑制剂(格列汀类)及胰岛素的联合,作用机制互补,被誉为4大黄金搭档。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