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糖尿病历史至少有年。公元前年,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本医学实用病症列表中有一种叫做“多尿”的疾病,公元前5世纪,印度的两位僧侣发现多尿病人的尿液比正常人粘稠很多,会引来大量的蚂蚁,他们研究发现,多尿病人的尿都是甜的,到17世纪,英格兰人托马斯·威利斯和当时英国著名的医生约翰发表论文,正式把多尿病改为糖尿病。与之相关的器官——胰,它的结构和功能的发现历史就比较有趣。 古埃及文献中认为胰腺像一块“普通的脂肪组织”,而传统中医五脏六腑(*注释1)中,也并没有胰腺这个具体的名词。根据《维基百科》指出,胰腺在清代曾被中医认为只有“夷人”(外国人)才会有的东西,这才确立了“胰腺”一词的起源。可见在这漫长的几千年,“胰腺”的生理功能一直存在着误解。人们可能知道,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腹腔里有这样一团东西,但是一直误解了它的作用。直到年,病理学家保罗·兰格尔翰斯(PaulLangerhans)意外地发现,原来这个外观毫不起眼的东西并不是脂肪组织,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极为特殊的显微组织结构。 但那时还没有人真正了解胰腺的功能究竟是什么。 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考虑,想知道某个未知器官所扮演的角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手术切除,从“失去”的条件中反推,在“正常”的状态下这个器官所执行的功能。 但是,这项实验的前提是:手术成功,并且该个体必须存活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够进行各种测试。 在当时情况下,任何外科手术所造成的死亡几率,都远远大于手术本身所能够带来的好处,也因此当需要进行手术时,常常都是最后的选择了。所以,当时根本不会有人愿意接受“摘除器官”这种高危的实验了。然而科学界对于胰腺功能的探索并未因此而停下来,既然不能在人身上执行,只好转向其他物种。 不过问题同样存在,因为手术后成功存活的几率实在太低了,以至于大部分的结论都朝向一个结论:动物切除主要脏器后无法存活。 一直到年左右,外科医生梅伦(JosephvonMering)与奥斯卡·闵可夫斯基(OskarMinkowski)因为不同的论点而争执了起来,梅伦坚持动物无法在切除胰腺后存活,而以精湛的外科手术闻名的闵可夫斯基笃定能够完成存活手术。之后两人走进实验室,携手完成了史上首次记载的“全胰腺切除手术”,他们切除了狗的胰腺,并成功让这只狗在手术后活了下来,经过检测这只狗的血糖,发现血糖浓度很高。 后来在胰脏切除后,实验狗招苍蝇被宿管阿姨投诉了,于是他们对狗狗的尿液进行了检测,发现尿中含糖,而且这只狗变得烦渴、多尿、虚弱、而且还有体重下降等生理现象,随后,将部分胰腺植入到这只狗体内,发现血糖恢复了正常,由此他们意外发现了胰腺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奥斯卡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通过这个实验,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年,在切除胰岛素那个研究的2年后,班廷(Banting)出生了。又过了29年,在一个静谧的深夜里,班廷发现了这篇比他年龄还大的论文。 班廷是个加拿大人,年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这时正是一战期间,班廷作为军医上尉奔赴了英国和法国前线。 战后,他在伦敦短暂停留,然后回到加拿大,在多伦多以西公里的地方开了个小诊所,但是生意萧条、每天收入只有4美元。好在他还在多伦多西部大学担任临时教职,可以补贴家用。因为教学需要,班廷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关于胰腺与糖尿病关系的文章。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胆结石误入胰导管,会使导管堵塞,因为消化液不能及时流出,最后胰腺大部分结构会出现萎缩,只有内部一团团的细胞还活着,而狗却并不出现糖尿病症状。” 「如果结扎或切除动物胰腺让腺体萎缩,提出里面胰岛分泌物,里面的药物是否能治疗糖尿病?」班廷被自己突然而来的想法所振奋,即便还在半夜里,他一个蹦哒,起床就开始记录下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了。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班廷找到了麦克劳德,这个人是生理学教授,而且在代谢病方面是权威。事实上,在后来麦克劳德和班廷的关系并不好,但当时,他还是给了班廷一些建议,并且给了他一间实验室和几条倒霉的狗。 在年,班廷开始对这些狗下手了。给狗做胰脏导管结扎手术,对班廷来说显然是小菜一碟,助手贝斯特也是个勤奋认真的小伙子;可是他们从已经萎缩的胰脏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并不起作用。他们要先把一只狗变成糖尿病狗,然后再用给另一只狗做胰脏导管结扎手术,等到这只狗的胰脏萎缩之后,通过手术摘取出来,提取他们想要的物质,而后再注射到糖尿病狗的静脉中去——然后通过检测这条糖尿病狗的血糖水平来判断他们提取的物质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用。 八周很快就过去,狗一条又一条地死掉,实验依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天气越来越热,实验环境越来越差,可是却真的出现了转机——终于有一天,贝斯特有点迟疑地说,“不知道我测的准不准,刚刚我们注射的那条狗的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班廷和贝斯特死盯着那条狗,一小时内,眼睁睁看着那条糖尿病狗从连头都抬不起到可以坐起来,再到竟然可以站起来! 那个无数医生、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神秘物质终于被这两个年轻人揭开了面纱。他们俩为之取名为“岛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胰岛素”(Insulin)。 实验只成功一次显然是不够的,实验必须能够重复才算是成功的实验。动物来源很快成了问题,也许只有真实面临困境,才能情急生智。班廷想到了屠宰场,带着贝斯特跑了好几个屠宰场才搞到9只牛的胰脏。回来的路上两个人才想到其实根本就不用什么胰脏导管结扎手术——现在拿到的直接是胰脏,那就可以用酸化酒精破坏消化液,防止胰岛素被降解。 接下来的实验过程中,两个人反复慨叹这么简单的方法怎么才想到?其实相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俩真的已经是无比的幸运了,因为尽管不停地遇到困境,但毕竟都在短短十几周内解决掉了;要知道有多少一点都不比他们笨、甚至可能比他们更勤奋的人努力了十几年、几十年,也竟然一无所获…… 班廷和贝斯特从屠宰场回来后,把牛胰脏用酸化酒精处理之后提取出来的胰岛素果然好用,糖尿病狗的血糖在注射牛胰岛之后直线下降。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胰岛素能否用在人的身上呢?班廷决定先在自己身上注射,但贝斯特认为应当由他来冒险,理由是“你的技术更熟练,更应该受到保护的是你。”班廷当然不同意。两人争论不休,最后班廷表示再考虑一天,两人相约第二天再做决定。当天晚上,两人不约而同地各自偷偷在自己身上注射了牛胰岛素,完成了人体实验,确定牛胰岛素应用在人体是安全的,这种无私和无畏也终将带给他们好运。 幸运接踵而来。年2月8日,班廷医学院的一位同学利斯特由于患上了糖尿病,并迅速恶化,生命垂危之际利斯特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班廷的实验室,请求在自己身体上试用仍在试验阶段的牛胰岛素。贝斯特为他注射了一针牛胰岛素,而后大家静观其效。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大家却观察不到任何效果。班廷按捺不住了,不敢正视乔的眼睛,直接跑出了实验室。他觉得自己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胰岛素对人体不起作用。而乔看着班廷冲了出去,明白过来自己的最后一线生机其实只不过是良好愿望,沮丧不已。犹豫中的贝斯特劝说乔再注射一定的剂量,而乔实际上现在连拒绝的力气都没有了。奇迹发生了,仅几分钟的功夫,乔表示说自己感觉好多了;有过一会儿,乔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觉得自己的脑子如此清醒,两腿也不再沉重了……贝斯特冲出大门,把好消息告诉了正垂头丧气的班廷。 乔吃了一顿正常食量的晚餐——几年来的第一次。乔大喜过望,以为自己痊愈了,可第二天症状又出现了。贝斯特按照昨天的总计剂量又给乔注射了一针胰岛素,乔再一次恢复。 其实,班廷致死都没明白一件事情:实际上当初那个让班廷勇往直前的“灵感”实际上根本就是错误的。给狗的胰脏导管做结扎手术根本就是没必要的;甚至后来用酸化酒精处理牛胰脏也是没必要的——因为胰蛋白酶在没有被分泌出胰脏之前,是没有活性的,只不过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酶原”而已。 也许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传奇吧。太多通往奇迹终点的路都是无章可循的,有时候一次意外,一个错误反而却找到了那唯一的正确路径。但毋庸置疑的是,一切伟大功绩的背后都印记着创造者的艰苦努力,命运总会把幸运留给最努力的人,越努力才会越幸运,年仅32岁的班廷在年凭借这项成果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班廷的实验过程是什么? 实验结论是什么? 看了班廷的实验过程和视频之后,你有什么感触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