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健康观现代老年养生学讲座之二徐

时间:2024/7/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老年人健康观

——现代老年养生学系列讲座之二作者:徐正惠

老年人养生的目标是延缓衰老、预防与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加健康寿命。为此,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健康?健康的观念如何演变?进一步回答如何判断一个老年人是否健康,即老年人健康观。首先讨论普通人群的健康观。

一、健康观的演变

人们关于什么是健康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几度更新,可以大致地将健康概念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鬼神健康观

远古时代,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感性的阶段,常将疾病归因于“上天或神灵”的惩罚,于是把人类的健康与否,生与死都归结为无所不在的鬼神。这就是鬼神健康观,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唯心主义的健康观很快就被抛弃了。

(2)生物医学健康观

十九世纪末,人们开始客观地研究疾病的原因,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健康观:认为健康是人、环境与各种致病因素之间的动态平衡,所谓健康就是三者的平衡,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就导致疾病。

在上述健康观的基础上建立的疾病防控和诊治模式,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因此,我们将上述关于健康的认识称为生物医学健康观。这种关于什么是健康的认识在应对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症等疾病的诊治上十分有效。但进入工业化社会后,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许多疾病常常与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吸毒与酗酒、自杀与事故、饮食过度及许多心因性疾病等。这种情况下,单纯用生物医学模型去理解和诊治疾病并不能解决问题。

(3)现代健康观

年世卫组织(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年又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年,又增加了“生殖健康”的内容,即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生殖健康五个方面都具备良好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

这种现代健康观的特征是认为健康不只是躯体(生理)健康,而应该多个维度的健康,即应该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道德和生殖等多个维度去考察。所谓健康是指一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道德和生殖上的良好状态。这一关于健康的新定义纠正了“无病就是健康”的错误看法,同时也对医学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即不能简单地将医学理解为“应用生物学”,相应地不能将生物医学模式作为疾病防治的模式,医学应包括心理、社会、伦理等多个维度,其相应的医学模式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和生殖等多个维度,我们这样的疾病防治模式称为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

为了判断某个人是否健康,上述关于健康观的表述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它只告诉我们健康是多维度的概念,一个人是否健康,要看他(她)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适应、道德和生殖等多个维度上是否都处于良好的状态。问题是,如何判别一个人在各个维度上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呢?因此,还需要规定一个如何判别各个维度上是否处于“良好状态”的标准,而且,这样的标准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

为此,世卫组织提出了衡量健康的“健康标准十条”、“身体健康五快”、“精神健康三良好”和“心理健康十条标准”,具体内容分别是:

健康标准十条:

(1)有充沛的精力担任日常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的紧张和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休息与睡眠质量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5)免疫功能正常,能抵御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牙龈颜色正常;

(9)头发有光泽,头皮屑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身体健康五快:

(1)吃得快;

(2)睡得快;

(3)便得快;

(4)说得快;

(5)走得快。

精神健康三良好是:

(1)良好的性格;

(2)良好的处世能力;

(3)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十条标准是:

(1)充分自我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评估自己的能力

是指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是指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

(4)不脱离现实环境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例如参加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等活动。

(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保持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的和谐统一,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能力很强的人,如果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毫无兴趣,他就体验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6)善于学习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会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人兴趣和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题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健康标准的含义是说,如果一个人符合各项健康标准,我们就可以判定他在生理、心理等各个维度都具备良好状态,由此判定其健康的状况。前面所介绍的“健康标准十条”等的确全面地包括了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等多个维度。问题是上述标准没有量化,不具备可操作性。例如健康标准十条的第一条:“有充沛的精力担任日常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的紧张和疲劳”,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充沛的精力”,是否“不感到过分的紧张和疲劳”?我们缺乏判断的具体标准;因此,还需要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维度的各种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我们将在以后的文章中专门讨论健康指标体系的问题。

三、老年人的健康观

我们肯定健康的标准是多维度的,也主张坚持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和生殖等多个维度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不管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是如此。但是具体应用于老年人时,显然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坚持多维度健康观的同时,如果我们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判别老年人是否健康,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是不健康的,因为几乎所有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和生殖维度都处于一定程度的“不良好的状态”。

例如,十条健康标准中的第一条“有充沛的精力担任日常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的紧张和疲劳”,大多数青年人的回答是处于“良好状态”,即表明他(她)处于健康的状态。这很正常,因为大多数青年人都是健康人。对于老年人,情况就不同了,大部分老年人会感到“精力不够充沛”、感到“紧张和疲劳”。出现这类问题原因很简单:人会衰老,即身体各个系统及各种器官和组织生长发育成熟后,因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出现的各种生理的、代谢的、功能和心理的退行性改变。这种情况下感到老年人感到“精力不够充沛”、“紧张和疲劳”是很正常的。

我们还可以引用多项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来说明老年人的实际健康状况。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疾病和糖尿病等,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表明,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达到78.4%,这表明有接近80%的老年人在生理维度是不完好的。除躯体疾病之外,老年人各类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也很高:刘海霞()调查名老年人,抑郁症患病率为30.73%;闫萍()利用年中国长寿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数据,随机抽取个样本,分析表明48.9%高龄老年人患有精神失调症状;陈金凤()在纳入研究的例老年人中,存在抑郁症者占42.82%;斐青燕()对名老年人进行抑郁状况进行评定,发现有31.74%的老年人有抑郁症状;袁梓健()综合32篇文献的研究结果,从例样本中检出轻度认知障碍者,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22.2%等等。

上述情况表明,假如按照和青年人一样的标准来衡量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的老年人,几乎所有的老年人都是不健康的。问题是我们逐一听取每个老年人的意见,除了失能的老年人之外,大多数老年人会告诉你“我们都活得好好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给所有的老年人都扣上一个“不健康”的帽子合适吗?

这一情况提示我们,现代健康观从多个维度去考察健康与否是正确的,但使用相同的标准去判定青年人和老年人是否健康并不合适,判定老年人各个维度是否似乎不能使用完全相同的健康标准。

据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于年提出了《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认为评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的标准是:

(1)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功能异常;无重大疾病;相关高危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达标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

(2)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能适应环境;处世乐观积极;自我满意或自我评价好。

(3)能恰当地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

(4)日常生活活动正常,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5)营养状况良好,体重适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分析这5条标准,容易看出第1条属生理维度,我们可以将生理维度的“良好状态”的标准简单地归结为“没有患病或虽然患病但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尽管78%以上的老年人都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控制疾病,老年人可以生活得好好的。

第2和第3条属心理和社会维度;第5条是营养状况。相比之下这3条容易做到,或者说这绝大多数老年人不会因此而被视为“不健康老人”。

起关键作用的是标准中的第4条,即“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所谓生活自理是指能独立完成洗澡、室内走动、上下床、上厕所、穿衣和吃饭等6个项目。这样,我们可以将老年人健康标准简要地归结为:

在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情况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能够自理(或基本自理);无严重心理或社会适应方面的疾病。

于是可以将老年人的健康观表述为:老年人是否健康,仍需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道德和生殖等多个维度去考察,患有心血管病、各类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只要病情得到控制、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无严重心理或社会适应方面的疾病,这样的老年人也是健康老人。

老年养生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nesdel.com/jbjb/13592.html
------分隔线----------------------------